教會歷史

I.前傳:創辦人的宣教家庭

A. 時代背景:五旬節運動
一群於中國傳教的五旬宗宣教士合照
前排最右: 陸秀貞(Estelle Beatrice Lawler),前排右二:陸惠豐(Fay Harland Lawler),二排最右: 陸以平(Emma Bell Rednour Lawler),二排右二: 陸慕德 (Homer Levi Lawler)

A. 時代背景:五旬節運動

1906 年的美國,在渴求復興的氛圍中,五旬節運動誕生了!那是百多年前教會歷史中的一件大事:催生了新的信仰群體,也改變了整個基督教不同宗派的持份格局;這種改變於那時代頗具爭議,但到今天,重視聖靈工作的群體已成了基督教內最大的宗派板塊。

復興的信徒不可能忽略宣教的使命!在使徒信心會(Apostolic Faith Mission)中有一個家庭響應賁德新(Bernt Berntsen)的感召,與來安之(Martin Lawrence Ryan)等人結伴,單單憑信心走到東方宣教。他們是陸慕德(父親 , HomerLevi Lawler, 1868-1944, 76 歲)、陸以平(母親 ,Emma Bell Rednour Lawler, 1875-1955, 79歲)、陸 秀 貞( 大 女 , Estelle Beatrice Lawler, 1895-1970 , 75 歲 ) 和 陸 惠 豐( 次 子 , Fay HarlandLawler, 1896-1984,88 歲),後來他們還在中國收養了一位華人養子陸向榮(Shang-Young /Ronald / Rowland Lawler, 1911-2004, 93 歲)。

B. 領受使命.東行宣教
陸慕德牧師 (1868-1944)
B. 領受使命.東行宣教

這個宣教小隊,於 1907 年 9 月抵達日本長崎短暫宣教四個月,到 12 月 30 日便回到美國。這段日子雖短,卻留下火種,使福音之火繼續在日本燃燒,成為日本的神召會(Assemblies ofGod)。到 1910 年,陸慕德一家再出發,這次的目的地是東方第一大國──中國。時為清朝末年,國家內憂外患,原先的緊閉門戶政策,在與列強連番大戰後已大開;與各國掠奪的目的有別,眾多的宣教士是普遍帶著善意湧入中國的。

C. 來到中國,落戶上海
時地不詳的上海教會照片
C. 來到中國,落戶上海

陸慕德一家選擇上海這個國際都會作為宣教的植根地,以獨立宣教士身份在此建立教會。然而,其中的開荒工作,主要是落在母親陸以平(Emma)和女兒陸秀貞(Beatrice)身上;內裡的原因不詳,可能是語言天份不及,或是接觸女性不方便,或是配搭上需要擔當經濟角色(有資料顯示父子亦有從事商業活動),而按護照的出入境記錄,父親陸慕德於此時期仍有不少往來蹤跡,甚至到過中東。

開荒初期 (1911 年 ),時值江蘇省北部有饑荒,陸牧師聚集了 40 名孤兒於上海 海寧路 1380 號租屋 4 幢,開辦教會及孤兒院,取名「使徒信心會耶穌堂 」(Emmanuel Apostolic Faith Church and Orphanage);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(主要戰場在歐洲 ) ,使整個世界經濟蕭條,最終孤兒院需要結束,幾經搬遷後,另行增辦一所學校。1919 年陸以平母女二人與銳意開拓中國工場的「萬國四方福音會」(Four Square Missions International)接觸,並於 1928 年正式歸入,成為該會支持的宣教士! 1925 年教會及學校均遷至泰安區大沽路 472-476 號,改名為「以馬內利堂 」(Emmanuel Church of FoursquareGospel, ECFG)。有趣的是,陸以平(Emma)兩母女建立的教會英文名稱的頭四個字母,正是"Emma",這個取名,既有聖經涵意,亦與創辦人名字相連!

D. 亂世浮生.離開工場
陸以平牧師(Emma, 前排左四) 偕女兒陸秀貞(Beatrice, 前排左五) 與上海教會婦女們合照
D. 亂世浮生.離開工場

獨立宣教士歸入差會,總有不少規章、文件、經濟...... 等溝通和交接要適應學習!或許是適應上的原因,只知後來陸牧師在仍然保持友好關係下,離開了四方福音會差會。其後,中國亦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國共內戰,社會元氣大傷,教會亦不能倖免;至1949 年解放,陸牧師兩母女亦不得不撤離。大概於1950-1951 年間,她們回到美國的老家去,那時陸以平牧師(Emma)已75 歲,也該是退休之年了。據資料顯示,後來以馬內利堂由蔡同富牧師接手,自此亦失去聯絡和消息了。

II.於香港:靈真堂的建立

A.從家庭聚會開始
陸秀貞牧師( 淺色衣) 主領聖餐
A.從家庭聚會開始
靈真堂初期聚會景況
A.從家庭聚會開始

陸牧師母女還未回到美國前, 陸慕德牧師(Homer)已於1948 年息勞歸主。陸秀貞牧師(Beatrice)偕母回國,正好侍奉在側,讓母親頤養天年!惜其母陸以平牧師(Emma)身體漸弱,亦於1955 年因心臟病發而離世,享壽79 歲。

1957 年,陸秀貞牧師(Beatrice)已年過60,本不是承擔開荒工作之年紀,但她沒有放下宣教的負擔,從美國來到香港(已不能回到中國了),得到來自上海的弟兄姊妹接待,開始了家庭聚會。看來陸秀貞牧師心底的宣教使命仍然旺盛,再加上顧念母親的遺志、昔日會友的需要(他們應是一直有保持聯絡),再次踏上宣教的腳步,開始靈真堂的故事......

B. 從合拍同工開始
靈真堂初期主日學夏令聖經班景況
B. 從合拍同工開始
于宅安先生於崇拜中宣講主道
B. 從合拍同工開始

除了來自上海的弟兄姊妹外,後來一些從溫州來的家庭,也邀請陸牧師為他們主領家庭聚會;由於人數漸多,便於土瓜灣北帝街22 號三樓租用一單位開設教會,仍以「以馬內利傳道會」命名,再加上「靈真堂」三字(Emmanuel MissionarySociety Gospel Assembly Church)。

那時教會以群體佈道為主,以上海人為主要福音對象;故教會內近九成都是上海人,可說是一間上海人教會!靈真堂立會的日期是1960 年 9 月21 日。

此時陸牧師已屆65 歲,不太可能一個人完成教會種種牧養、教導、關顧等工作,加上香港是華人社會,總得需要有華人的同工,才能把教會的事工做得深入和廣泛;惟一直找不到合適人選。1961 年4 月,教會聘得于宅安先生(Stephen)為傳道人,于傳道為中華基督教傳道會會友,畢業於香港聖經學院(香港神學院前身),後在廣大書院(後合併為中大的聯合書院)進修社教系。于傳道成了陸牧師同心事奉的好同工,且忠心事奉多年,奠定了靈真堂的軸心基礎:主日學、少年團、婦女會、弟兄會、查經班、祈禱會和兩堂的主日崇拜。在神恩保守下,信主人數年年加增。

C. 自力更生的歷煉
于宅安牧師參與唐財方傳道的畢業禮
(註:于牧師退休後唐牧師成了繼任牧者)
C. 自力更生的歷煉

當事工全面開展,事奉的擔子實在不輕! 1970年6 月7 日, 陸秀貞牧師(Estelle BeatriceLawler)心臟病突發,安息主懷,享壽75歲。

雖然教會事工眾多,但那時原來還未有執事會,所有事工、日常事務都由兩位同工承擔。因陸牧師離世,信徒需要一起分擔聖工是不能再躭延了!同年9 月,教會按立了9 位執事參與事奉;同年11 月,于傳道受按立為牧師。

當靈真堂進入以華人牧者為事奉軸心的時候,就得慢慢減少從西教士得的幫助,無論是事奉上或經濟上,要學會當家作主,讓全體信徒承擔所有需要,才算真正自立。在這段時期,教會亦經歷了一定的經濟困境( 包括支付牧者的薪金),但于牧師憑著信心,咬緊牙關,帶領教會熬過去了。

D. 鞠躬盡瘁的事奉
快要退休的于宅安牧師於聚會中分享
D. 鞠躬盡瘁的事奉

于牧師在靈真堂一直事奉了35 年(1961-1996),其間帶領了三次購堂和擴堂(這代表聚會人數一直加增),從受按立那年開始,便發動建堂運動,懇切禱告、努力儲備,至1979 年,終以現金351,000 元一次過購得北帝街21-25 號匯川大廈1 樓D 座單位。其後更在1985 及1986 年分別購入C 座和E 座單位,應付地方使用上的不敷。

于牧師原希望在1990 年左右在屯門設立分堂,他也想在靈真堂事奉的第30 個年頭(1991)退休,惟礙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。于牧師於1996年退休,至2004 年安息主懷,享壽85 歲。正如他所分享的:能看見弟兄姊妹從主日學、青少年團契中漸漸長大,成家立室,並一直在教會內支持這個屬靈大家庭,便甚覺欣慰,可以功成身退了。

靈真堂現今堂址的外貌

感謝神!讓祂的僕人:兩位陸牧師和于牧師,為教會建立了良好的基礎。

往後的日子,靈真堂由不同的牧者接棒承擔,而教會亦再擴堂,遷至炮仗街現址,願能繼續為主發光,榮神益人。